推进绿色贸易 关键在提升行业技术程度
本报记者 吴松
商务部近日发布的统计数据称,全球70%以上的反补助调查是针对中国。与此同时,中国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壁垒正连续升温。入世10年以来,中国企业的主要出口产物在由初级产物向制制品提升的同时,对外贸易面临的阻力也越来越大。绍兴iso9000认证
如何促进绿色贸易的成长?家电、汽车、纺织等行业都在积极地探索着本行业的应对方法。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主任张建平研究员暗示:当前我们应从绿色尺度制定、绿色产物认证等方面同时入手,而提升行业技术程度应是我们乐成应对挑战的关键所在。
企业绿色贸易意识普遍增强
中国的对外贸易面临的阻力正逐渐增大。《人民日报》12月6日对此评价称,“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本来只针对单一产物采纳单一办法设置技术壁垒,现在已成长到针对大类产物采纳系统性的综合办法。”
今年5月欧盟宣布,将从2012年1月起把航空业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系统,这被认为是欧盟将在下一步开征航空业碳关税的标记。同时,欧盟在7月份发布并实施的《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明确指出,包罗所有电子电器产物在内的商品要获得在欧洲市场通行的标记,就必需满足该指令的相关环保尺度。
据全国家用电器尺度化技术委员会的最新统计,近年来我国有多达60%的家电出口企业遭遇过国外技术壁垒,每年由此造成的直接和潜在的经济损失约500亿美元,凌驾年出口总额的25%。在过去一年,中国遭受“两反一保”调查涉案金额达71.4亿,仅深圳市遭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直接损失达47.57亿美元,约54.9%的出口企业受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财富升级转型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高新技术财富在贸易中的摩擦也在加剧。2010年上半年WTO成员国在制订和修订技术性贸易办法事例数量又创新高,1至6月各成员国共提交各类技术性贸易办法通报1898个,比2009年同期增长23.17%。
此种情形下,国内企业界对绿色贸易尺度的重视水平也日渐增加。在2001年上半年,国内仅有500多家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许多企业徘徊在认证之外。但是,“目前大部门加工出口企业都已经意识到了应对绿色贸易尺度的重要性,并积极地采纳了行动。尤其像海尔、格力等大企业,他们的步骤比力靠前,节能技术及尺度已经达到世界先进程度”,张建平说到。
化解绿色贸易壁垒需多管齐下
面对“绿色贸易壁垒”不绝扩大的趋势,我国出口贸易亟需提高应对“绿色壁垒”的能力。“提高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能力还得依赖尺度体系、生产技术等多种要素的提升,从根本上讲还得立足自身,真正实现自身的绿色成长。”张建平阐明说。
尺度建设对于企业跨越“绿色壁垒”至关重要。ISO14000环境办理体系成为世界各国企业跨越“绿色壁垒”的重要跳板,从久远看,通过ISO14000环境办理体系的认证可以引导企业根据绿色要求改进产物种类、生态设计、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鞭策企业的办理走向尺度化、规范化和国际化。
目前国内比力重要的就是产物能效尺度和能耗限额尺度。“能耗限额尺度”是近年来国内推行的强制性尺度之一。2007年开始发布的第一批能耗限额尺度涉及27个产物的能耗限额尺度,尺度由能耗限额限定值、准入值、先进值三个层级。生产企业接纳国际尺度有利于提高家电产物质量,有利于消除国际贸易绿色壁垒。
对节能产物进行认证是消除绿色贸易壁垒的另一大举措。据了解,我国目前已发布7批实施能效标识产物目录,节能产物认证覆盖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等64类产物。另外,在11月举行的第六届中日节能环保论坛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明确提出,“将进一步扩大用能产物能效标识实施范围,并加快推进节能产物认证。”
对于通讯行业面临的日益升温的贸易摩擦,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部主任刘雪琴建议,“企业应该努力提高产物的附加值,打造核心竞争力,同时成立起更加完善的定价机制”。
提高行业的技术程度被认为是应对挑战的关键,但目前对于企业来说,行业技术程度的提升还存在一些困难。“国内大部门中小型企业缺乏必然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购买设备和进行技术研发以跟上发达国家的技术尺度,而生产本钱也会因此高出20%~30%”,张建平说。
技术分类转让机制可作为新实验
“行业技术程度的提升对绿色贸易的推进至关重要。而乐成地进行技术转让又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张建平阐明说。
对于实行分类转让机制的须要性,张建平说,每个行业都有其复杂的技术体系,笼统谈论技术转让问题很难有实际成效。应当明确区分非商业性技术转让和商业性技术转让两种类型。对于非商业性技术转让,可以通过政府鞭策无偿或低本钱转让;而对于商业性技术转让,需要通过技术贸易来开展。
对于引入费用较高的技术,可以实行分类转让。“好比,日本的工业节能项目,关键零部件我们可以从日本买,而对于那些低附加值的技术,日本可以把技术转让给中国,让中国的企业本身来完成设计和建造”。
但目前国与国之间的技术转让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在技术方面,发达国家是主要提供方,而成长中国家则主要是受让方,两者之间存在分歧:一方面,发达国家希望成长中国家到场到全球气候变革谈判过程中并采纳行动;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又想确保其在低碳技术领域的战略利益和控制权。
从该角度讲,技术转让机制谈判障碍还很多,会连续很长时间。“从政策层面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成长中国家,都需要在促进技术转让上达成共识,因为目前各国还缺乏相关政策和机制为技术转让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张建平对本报记者暗示。
张建平对技术分类转让机制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希望成立政府间合作机制,应具体问题具体阐明。对非商业性技术转让,政府要大力鞭策;而对于商业性技术转让,政府的能力相对就会弱一些,主要靠市场,政府需要制定一些激励政策。二是成立公营和私营合作的机制鞭策技术转让。发达国家要从公共财务预算中提取部门资金,成立技术转让资金机制,以解决具体转让中呈现的很多技术细节问题,包罗哪些是可以转让的,以什么价格转让,而哪些是不行以转让的。三是要强调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包罗要按照道德约束和自愿原则鞭策跨国公司对社会负担相应责任。